AI,智能化,數字化,人性化,這些詞語充斥我們的生活,對于康復類醫療器械來說,更順應時代的潮流,向智能化,人性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悅生活,越簡單,康復類醫療器械研發設計更應該有適應性,利用技術和人才的優勢,促進康復類醫療器械更快的發展。
康復醫療器械通常是指康復醫療中用于康復訓練與治療、幫助功能提高或恢復的醫療器械。康復醫療器械產品涉及生物醫學、機械、電子、計算機、新材料等技術領域,是典型的技術交叉型產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在行業整合和進口替代加速的趨勢下,人口老齡化(保健消費需求升級)、基層市場放量、民營機構發展以及技術創新升級將是直接拉動康復醫療器械行業加速發展的四輛馬車。
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 23086 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6.7%;65 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 15003萬人,占比10.8%,首次突破 10%。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 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且趨勢仍在加劇,預計 2025 年我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3 億。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將拉動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攀升,特別是對于醫用高值耗材及家居智能醫療設備的需求,醫保覆蓋和報銷比例的提升也將進一步提供需求保障。
近幾年,我國康復醫療器械市場需求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相關應用技術的發展都對康復醫療器材應用范圍的進一步拓寬起到了積極作用,極大地帶動了康復器械需求量的增加。同時,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進程日益加速,康復越來越得到重視。康復醫療器械市場在不斷加大,尤其是其中養老機構的康復醫療器械和家庭用的康復醫療器械快速增長。醫療器械與康復設備趨向物聯網化、智能化。
在國家政策驅動引導下,中國康復醫療器械行業前景猶如星辰大海,但良好的商業化模式才是康復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2.4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1/3以上有康復需求;約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持證殘疾人達3193萬;約2.7億慢性病患者,其中50%以上有康復需求;在意外損傷方面,平均每5人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遭遇運動損傷、跌倒、工傷、車禍等。”在論壇的發言上,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介紹了上述數據,“目前,我國已成為康復輔助醫療器械需求人數最多、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據民政部統計,2015年全國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規模約為43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將突破7000億元。而作為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的重要類別,康復醫療器械產業規模也將水漲船高。智研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康復醫療器械的產業規模約為453億元,占康復輔助醫療器械市場的13.7%。據此推算,到2020年,康復醫療器械的產業規模將近千億元。
為推進我國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健康發展,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對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進行頂層設計和謀篇布局。
為貫徹落實《意見》精神,2017年9月,民政部聯合其他5部門和單位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綜合創新試點的通知》,決定在全國選擇12個地區開展國家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綜合創新試點,探索康復輔助醫療器械在養老、助殘、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同時,民政部、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24個國家部委又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支持國家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工作政策措施清單的通知》,從學科專業建設、資本市場支持、財政支持、審批、保險名錄等多方面對行業發展進行支持。目前,全國不少省份相繼出臺了本地區的扶持措施。
盡管康復醫療器械市場的風口已經到來,但由于其服務對象多是喪失勞動能力和經濟支付能力有限的失能、失智人員,誰來為產品買單成為影響市場前景的關鍵因素。《意見》第十一條規定,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研究將基本的治療性康復輔助醫療器械逐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完善康復輔助醫療器械工傷保險支付制度,合理確定支付范圍。支持商業保險公司創新產品設計,將康復輔助醫療器械配置納入保險支付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支持康復輔助醫療器械消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對城鄉貧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基本型康復輔助醫療器械配置給予補貼。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我國正在逐步擴大康復類醫保范圍以解決支付問題,但畢竟是屬于康復的基本需求。如果康復市場主要靠政策支持和資助,不利于促進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政府財政負擔會越來越重,恐難長期為繼。在費用方面,只能部分靠政府,但不能全部靠政府。康復醫療器械市場能否高速發展,最終取決于能否實現商業化運作。
康復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短板,除了清晰的市場定位,人才和服務也是決定康復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重要砝碼,發達國家的康復技師與基本人群比例為5∶10萬人,而我國這一比例為0.5∶10萬人。教育資源方面,以假肢學校為例,日本有12所,美國有15所(可達研究生層次),德國每個州1所,我國本科院校3所、專科3所。研發方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很多一流大學都設立了康復工程相關專業,培養博士層次人才,而我國只有少數幾所大學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設置了康復方向。
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缺少康復技師,導致康復醫療器械后續的如產品運維、使用對象的跟蹤指導等服務項目難以實現。很多功能復雜的康復醫療器械,在銷售階段就需要康復技師的指導,沒有配套的人才和服務,再好的產品也無法實現銷售變現。我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并保持快速增長,預計至2030年康復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038億元,康復醫療器械作為提高失能者及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工具將受到市場重點關注。
未來,全國6772家醫院將在未來5年內完成康復科建設,單個醫院的康復器械平均投入400萬元,終端市場規模高達271億元。若包括養老康復、康復醫院、社區康復及殘疾人康復器械及服務,其市場規模近千億。隨著醫院大力建設康復科,康復器械最先受益,其次是康復服務。2015年我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達270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康復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700億元,年復合增速將超20%。便攜式監測和智能輔助產品將成為康復醫療器械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康復器械產品涉及生物醫學、機械、電子、計算機、新材料等技術領域。便攜式醫療器械可以在體積較小的設備上實現多樣化的功能,精確處理更多復雜的模擬和數字信號,有望成為未來家庭康復醫療設備發展的新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提升以及智能硬件設備的飛速發展,康復輔助器械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將對康復醫療產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總體來說,康復醫療在我國還處于發展初期,正在高速爆發性增長的前夜。中國康復醫療產業方興未艾,處于發展初期,即將迎來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